ofo软件开发 ofo产品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ofo软件开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ofo软件开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OFO为什么要入驻小程序?
一直以来,和支付宝进行着深度合作的ofo,却在支付宝上线小程序的当口,作为亲儿子的ofo高调宣布:加入微信小程序。
支付宝+ofo的合作一直以来非常友爱,形式多样化、有深度,比如芝麻信用分免押金、骑行OFO积攒绿能量、骑行返现金等等。支付宝用户可以通过首页的扫一扫,解锁ofo小黄车,并凭借信用免押金骑行,开启ofo的“信用解锁”时代全面到来。
有马云爸爸支持的ofo,为何还要加入微信小程序
当然是为了流量、、、、、、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不占内存还不需要多少流量,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在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是第一生产力,用户是价值导向,抓住小程序,就等于抓住了9.7亿微信用户流量入口。从线下到垂直到web,流量将会实现爆破式增长。自今年3月摩拜入驻微信小程序,摩拜在微信小程序中的战况是很可观的。摩拜月活跃用户量环比增长200%,新用户的获取转化率提高1倍,每天通过小程序注册的用户增长了30倍,微信+摩拜实强强联手实现双赢效果。看到这样的收益,ofo怎么会不心动呢?
微信+ofo+支付宝小黄车再添行业优势,对于占领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只说是锦上添花。共享单车领域如今竞争是如火如荼。ofo与摩拜之间的博弈流量争夺刻不容缓,稍微一怠惰,那么很有可能就在这场战争中出局。ofo自然不会放过微信小程序这个极价值,且充满诱惑力的流量入口。
如何看待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和滴滴闹掰之后,靠卖广告的商业自救能成功吗?
首先,站在广告主的角度,看看ofo的广告是否足够有吸引力。
ofo的广告,属于户外广告的一种,有点类似于公交车身广告,从目的上来说归属于品牌广告,主要用来品牌曝光。
从目标用户来说,ofo的用户主要为年轻人,是行走的广告媒介。
但是,ofo广告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高,而且曝光度不足。和地铁灯箱、公交候车厅、公交车身相比,ofo广告因为ofo小黄车的流动性,无法追踪到它到哪里去了。而且,ofo小黄车的广告,无论是在车身上粉刷,还是定制车,成本都很高,相比茫茫的小黄车海洋,曝光度有限。
还有一点,ofo小黄车损坏的比较多,乱停放的情况也十分常见。想象一下,你们家自认为很高端的品牌,放在ofo小黄车上,东倒西歪的压在一起,就像钢铁垃圾,甚至被损坏,你是什么心情?
说实话,共享单车最大的问题还是用资本吹起来的泡沫,本来是小而美的生意,偏偏要做成比肩BAT的庞然大物,在收入上根本无法支撑。
对于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我们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在共享单车行业还没有摆脱烧钱的模式下,ofo的这种商业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毕竟共享单车靠补贴是没有办法生存的。
经历了两年多的大战,ofo和摩拜成为国内共享单车行业竞争中存活下来的两家企业。虽说摩拜的优势是智能锁,而且车身更加结实一些,ofo小黄车后期才引入智能锁,并且车身容易坏。看似不同的竞争路径,最终的结果都一样:摩拜也好,ofo小黄车也罢,都需要资本输血才能生存。
随着共享单车投放数量的增大,业务拓展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共享单车行业的后期运营成本也一路攀升。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共享单车也是有寿命的。从第一批共享单车投放至今,也差不多2年的时间了。加之资本目前对共享单车投资态度非常谨慎,很难拿到融资的共享单车平台要想生存,必须进行商业化的探索。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是有积极意义的。
当然了,从商业的角度来看,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做法,也很难盈利。眼下,摩拜因为资金匮乏卖身给美团,这才活了下来。相比之下,ofo小黄车的处境也不太好,拿到了阿里的一轮融资,但这笔钱也烧不了太久。前期,摩拜与ofo一味的烧钱搞竞争,抢用户,忽视了企业的正常发展。现在才开始寻找盈利模式,有点太晚了。
总之,对于ofo小黄车推出车身商业化广告的行为,对行业的影响值得肯定。不过,对于共享单车行业不计后果烧钱的做法,这需要整个行业反思,因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外卖,抑或是网约车,都是先烧钱,再想如何盈利,这是一种病态的商业模式。
很明显是救不活的,如果靠点广告能存活,摩拜就不会卖了,小黄车根本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卖给阿里了,就等着以什么价位全资收购吧。
ofo团队不认命再折腾半年,估值不断下降,最后会求着阿里买下份额的。
现在骑共享车,没有的地方不见多铺开,有的地方,一倍以上的存量车浪费者,共享车的运营成本,几亿几亿的,那点广告,杯水车薪也,难道还能做给投资人看,做给资本市场看。我看,就是幼稚决策呈现的结果,一种垂死挣扎的表现。
现在都可量化的网络广告为主流了,ofo还能回到线下的模糊效应的自行车载广告上?
苍蝇的肉能有多少?
这两天出行,没看到摩拜车时,我就用滴滴直接扫了小黄车,也就是说ofo要新增下载用户有多难呀。
可以用滴滴的小黄车,可以扫美团的摩拜,ofo?赶紧抱住阿里吧,不然都会被忘记的,再没钱更新用车,做广告推广,又打不起价格战,死死的节奏。
兄弟三人,老大、老二和老三,开拓市场的时候最不好做,前有老大摩拜,后面还一大波老三追。现在老大卖身30亿,老三背靠阿里爸爸,最难做的还是老二,就放眼目前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美团有了摩拜,阿里有了哈罗,合并也因阿里受阻,最有可能成为金主的滴滴被戴威一口回绝,Ofo要再打漂亮仗,太难!
据媒体透露,目前ofo欠供应商30亿,更要命的是现在还处于亏损状态,除掉三千多名员工的工资之外,运营成本单月就高达3~4个亿,如此高额成本也直接影响到单车采购和生产,甚至终端用户层面问题也屡见不鲜,5月18日就有用户因多次开锁不能骑车却依旧扣费而起诉ofo。
Ofo要坚持独立发展,同时还要应对滴滴和阿里两大股东的需求,如果再没有续命钱注入,前路堪忧。ofo推出线上APP和车身广告服务,可以看成是盈利模式的探索。
车身广告包括品牌定制车、后轮三角板展示位、车筐区展示位、车把三角区展示位、防水车座套展示位5种类型。线上广告则主要分为效果广告跟品牌广告,分别采取CPC(点击量)和CPM(曝光量)方式计费。
相比固定而且微薄的租金收益,未来广告方面将成为收益的主要来源。除了开源之外,ofo也花重金研究如何节流,成立了区块链研究中心,解决投放、调度、维修的运营成本。
尽量开源节流都在花功夫,但短期内要形成规模盈利的机会太小,前景可以说依然不容乐观,或许终将被滴滴或阿里收购。
5月15日,据南华早报消息称,戴威已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今年2月初,ofo通过动产抵押的方式,换取了阿里巴巴17.7亿元的借款;3月中旬,ofo又宣称以股权+债权的方式,获得阿里领投、蚂蚁金服等跟投的E2-1轮8.66亿美元(约55亿元人民币)融资,其中包含了之前的借款。
据业内人士称,ofo每月仅运维(包括维修、调度)成本就约需3-4亿元,还不算3000多名员工工资。
如何获得持续输血成为ofo最大的挑战,它开始了自救的措施。据全天候科技消息,目前ofo已经推出了车身商业化广告,ofo的App上也推出了广告。
推出商业化广告是否能自救成功?暂且先不做判断。
但是否感觉现在来做商业化广告是否有一些晚?共享单车是一个极强的线下流量入口,阿里持续的关注共享单车行业便是因为共享单车对线下流量的带动能力。而此时市场上已出现哈罗单车、青桔单车、便利蜂等等单车,ofo和摩拜单车两家牌单车面对更多强大的新对手,在ofo车身上贴的广告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
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此前便受到质疑,一台单车绑定一个用户就可以获得100~300元的押金,单车摆在大街上就像是一台台强大的吸储机,而阿里等企业入局后开始实行免押金,共享单车就只能依靠单车租赁收费进行盈利了,在维持公司运营的同时还要进行市场扩张,也就避免不了融资金烧得太快了。也许阿里入局之时就应该考虑车身广告,增加自身造血能力。
而用户体验方面,我们会发现车身上的广告并不是给骑车人看的,而是给路人看的,只要广告不过于生硬,反而能增加骑行乐趣。
首先,表明一下观点,ofo推出的商业模式虽然是不错的尝试,但是就所谓的盈利方面真是杯水车薪,起到的作用并不会太明显。
从去年年底,共享单车的烧钱大战暂告一段落,但是整个行业依然还是处于巨额亏损的状态,即使ofo与摩拜都已经停止补贴,想要盈利似乎还是毫无迹象。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共享单车投入的成本会越来越高,破损车辆回收与维修费用,员工的薪酬以及营销推广等都需要重金来维持。
这不仅仅是ofo一家所面临的问题,是整个共享单车都需要面临进而解决的问题。而融资也只能解决一时之需,长远之计还是需要从内部寻找盈利的突破口。
除了租金之外,ofo在近期开始尝试车身商业化广告与APP开屏广告等盈利模式,也许是受到新零售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的影响,ofo也将其用于自己的变现模式中,暂不说能不能带来巨大利润,但是这种新鲜的尝试还是值得鼓励的,不过也会让人感觉这是被逼上了不得不走的绝路。
在与滴滴决裂之后,没有其他资本注入时,如何能找到续命钱,将关系着ofo的生死存亡,在前有摩拜,后有哈罗单车的局面中,任何形式的商业变现都会是ofo拿来进行尝试的。
而摩拜被美团收购,哈罗单车背靠阿里,戴威的ofo却要独立发展,在这个持续烧钱的行业中,确实是很难的。ofo在今年2、3月份的融资确是以抵押或是股权+债权的方式进行的,实际上,这与变卖没有太大差别,只是看上去要好一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ofo软件开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ofo软件开发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